點擊數:81722018-10-15 13:52:28 來源: 栽培研究室
水資源短缺已成為邯鄲市小麥生產的首要限制因子,邯鄲市農科院栽培室經過多年試驗示范總結提出了邯鄲市冬小麥主產區,節水、穩產、高產栽培關鍵技術,具體如下:
一、選擇半冬性中穗型耐干旱抗病品種
適宜的作物品種與種植方式、氣候特點、生產條件和土壤肥力水平等因子相匹配時才能實現高產、穩產。目前邯鄲地區小麥生產在品種選擇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品種布局不合理、生產用種不對路,品種“多、亂、雜”和“盲目求新求異”,旱薄地種植高肥水地品種等,給小麥生產帶來不應有的損失。邯鄲市適宜選擇播期彈性大、抗耐旱性能好的半冬性中穗型抗病冬小麥品種。邯鄲市農業科學院多年的試驗示范表明:邯6172等品種在邯鄲市有較好的耐旱性和穩產、高產性。
二、秸稈還田、定期深翻、配方施肥、夯實地力
秸稈還田可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增加土壤有機質;近年來部分麥田趨于土壤結構惡化、養分表面富集和蟲卵越冬基數增大;定期深翻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減少病蟲害發生等;合理配施化肥,使農作物充分利用土壤養分和水分。邯鄲市農科院在該區范圍內的小麥中、高產地塊有多年的施肥試驗,提出的施肥方案為:對畝產 450-550 kg 的地塊,在秸稈還田下,畝施 N 14-16 kg、P2O57-8 kg、K2O 7-8 kg,其中氮肥50%基肥,50%追肥。
三、提高整地、播種質量,奠定壯苗基礎
小麥種植強調“七分種、三分管”,整地質量的好壞是小麥穩產高產的前提;適期晚播,可減少水分消耗,邯鄲地區小麥播種時間一般在10月10-15日,每畝播量10-13kg,每晚播1天增加0.5kg播量。
四、澆好越冬水
該區小麥越冬期長約 75天,但12月及第二年的1月、2月常年降水量累計不足30 mm,滿足不了小麥的正常越冬及返青后適度水分脅迫來提高小麥抗旱性的需要。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日平均氣溫下降到 5℃左右澆越冬水。冬水不能大水漫灌,以能澆透且當天滲完為宜,水量約每畝30m3。澆好越冬水,有利于保苗越冬、塌實土壤、凍消坷垃、消滅越冬害蟲和冬水春用,有利于春季第一次肥水管理后移。
五、春季管理推遲首次肥水,實現水、氮后移
邯鄲地區春季氣溫前期起伏不定,后期回升快,小麥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重心變化大、生育速度肥水供應矛盾多。管理上一定要處理好春發與穩長的關系,即高產麥田應先控后促,促麥苗穩健生長,促穗花平衡發育,促兩極分化集中明顯,培育壯稈大穗,搭好豐產架子。尤其是拔節期管理最為關鍵,后期出現的許多問題往往是在此期間形成的。春季第一次肥水推遲到小麥拔節前后(4月初)施用,每畝灌水40m3,隨水追施氮7.5 kg。群體偏?。ó€蘗數90萬以下)、缺肥干旱地塊要早,在起身末;群體偏大(畝蘗數100萬以上),可適當后移到拔節初期。
六、加強后期管理
邯鄲地區小麥孕穗后,干熱風、倒伏等各種災害時有發生,每年都會造成一定損失。后期管理應做到:1.適期澆好孕穗灌漿水;2.搞好“一噴三防”延長花后光合高值持續期,延緩衰老,提高千粒重;3.備澆麥黃水。